军民协同发展-亚博电竞网站

更新时间:2018/11/12    来源:    作者:    浏览:

“快舟一号”。哈工大提供


哈工大负责设计研制的欧比特公司“珠海一号”02组5颗卫星。哈工大提供

              

  今年4月26日12时42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一声巨响震撼了大地,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拔地而起,犹如一条白色的长龙扶摇直上,直冲云霄。此次卫星发射采用“一箭五星”的方式,成功将“珠海一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为珠海欧比特公司研制的这5颗遥感微纳卫星的成功发射,不仅开启了我国卫星商业化的新局面,也标志着哈工大军民融合迈上了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哈工大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发挥自身在航天、国防领域的科研特色和优势,把军民融合融入东北振兴当中,融入服务龙江经济发展当中。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实践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全国高校国家军民融合领域发展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以科技创新为引擎

  驱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体系建设


  日前,记者来到了哈工大科学与工业技术研究院所在地——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园,在一楼展厅内,东方红卫星模型、风云卫星模型、返回舱等一批军民融合的特色展品呈现在眼前。“哈工大作为与中国航天事业共同成长的高等学府,在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使命指引下,形成了与生俱来的军民融合特色。”该院常务副院长付强说,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是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第一动力和根本途径。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就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擎驱动作用,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

  近年来,哈工大以国防科技创新和武装装备现代化为核心,在微小卫星总体技术、机器人技术、先进材料与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的6.5级地震中,“快舟一号”卫星紧急变轨到灾区,快速规划成像任务,20小时内成功获取震区遥感影像,为灾后黄金救援提供了宝贵信息。同时,“快舟一号”根据抗震救灾应急需求,对灾区进行连续15天的重访,对威胁严重的堰塞湖进行持续监测。

  “‘快舟一号’是云南鲁甸地震救援期间唯一一颗实现针对灾区连续15天重访成像的遥感卫星。我们研制的‘快舟一号’‘快舟二号’作为我国具有快速响应能力的小卫星,在巴基斯坦阿瓦兰地震、台湾地区花莲地震、新疆于田地震等灾害发生后,都及时实施了灾情监测,快速获取了灾害信息。”“快舟一号”研发团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2017年5月5日14时许,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4号跑道成功起飞。c919大飞机作为我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飞机,经历了漫长的研究历程。哈工大先进焊接与连接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了c919大飞机铝合金机身激光焊接技术及装备研究。该实验室研究成果也曾应用于长征五号、长征七号发动机喷管焊接中。

  一大批军民融合技术成果正源源不断地从哈工大的实验室产生。


  拓宽产学研合作之路

  开辟军工技术向民用转化新天地


  哈工大在保障国防科技创新不断发展的同时,坚持国防科技与工业体系融合发展,聚焦航天强国、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两化深度融合及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着力点,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哈工大与省政府于2013年共同组建了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付强说,“近5年来转化了大批科技成果,孵化了122家科技型企业,其中33家企业围绕航天、国防需求开展业务,转化生成民用产品20余类,100多个型号。”

  哈尔滨工大海卓智能成形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成果曾应用于神舟七号飞船、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等的内高压成型技术。随着军民融合脚步加快,该公司面向汽车副车架、仪表盘架等零部件生产进行产业化应用,已成功应用于一汽、上汽等8个自主品牌轿车20个车型的零部件批量生产,并拓展到国际品牌轿车,累计装车500万件。

  为更好地落实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哈工大在发挥自身科研优势服务龙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积极走出去,寻找和产业优势的有效融合。2017年8月24日,“哈工大顺义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在北京临空经济核心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正式启动。“产业园汇集了哈工大机器人技术与系统、特种环境复合材料、军民两用卫星等一流技术创新平台和哈工大金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机器人集团、软件工程公司等一流科技企业,将催生一批战略新兴产业、聚集一批创新资源,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走出一条以军民深度融合为特色的创新跨越发展之路。”付强说。

  “十二五”以来,哈工大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开展科技项目近9000项,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哈工大焊接产业集团、哈工大大数据集团、哈工大环境集团等一批有规模、有品牌、高竞争力的企业相继成立,博实公司、奥瑞德公司、哈工大软件公司成功上市,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向高产出、高效益快速发展,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的作用日益增强。


  教学科研“润物无声”

    军民融合人才小荷才露尖尖角


  人才强则事业强,人才兴则国家兴。建设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必须牢牢把握人才这个第一资源。一直以来,哈工大十分注重军民融合领域的人才培养,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以前,大学生很难直接参与到航空航天这种与国防事业相关的工程中。哈工大军民融合的发展战略打破了这一壁垒,给了我们在学校里就能参与航天器设计研发的机会,让我们切身体会到航天事业的艰辛,也感受到航天任务成功的喜悦。”哈工大紫丁香微纳卫星团队成员奚瑞辰说。

  哈工大航天学院院长曹喜滨告诉记者,围绕“科研服务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2012年,哈工大成立了国内首个由学生参与设计、研制、调试与应用的微纳卫星团队。团队包含了航空宇航与科学技术、力学、计算机技术、控制工程、机械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热能工程等8个学科的40多名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

  紫丁香系列微纳卫星项目,自2011年开始先后研制出“紫丁香二号”和“紫丁香一号”并成功发射,“该系列微纳卫星的研制与管理方式,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有助于提高办学质量,增强创造活力,为培养航天专业相关学科高层次人才提供了一条全新的路径。”曹喜滨说。

  多年来,哈工大坚持按照《兵役法》《国防教育法》和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有关精神,推进《天空之眼——现代遥感技术》《高超声速与星际探索飞行器》等课程建设。2016年,哈工大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等10个学科获批“十三五”国防特色学科,成为申报高校中获批学科数最多的高校之一。哈工大相关负责人表示,国防特色学科的设立,将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学生参与基础研究项目、工程应用项目,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军民融合思维、组织管理水平和综合执行能力。

  哈工大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将继续坚持“面向国际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原则,立足航天,服务国防,以适应国家需要、服务国家建设为己任,为国防和经济发展输送优秀人才,为航天、国防技术跨入世界顶尖行列争做贡献,为区域经济建设和东北振兴肩负起时代担当。(来源:黑龙江日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