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协同发展-亚博电竞网站

更新时间:2018/12/28    来源:    作者:    浏览:

据中国军网12月28日报道,2018年即将过去。历史之轴上这段并不算长的时间刻度,却因所处时代的不凡而分外精彩。年终回眸,这些足以载入史册的军工硕果,值得我们自豪、振奋和铭记。

  2018中国军工,有一张亮丽的成绩单。歼-20三机编队掠过珠海上空,国产首艘航母海试归来,嫦娥四号奔月,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完成部署,民企沐浴在军民融合的春风中,“军转民”“民参军”的热潮更是如火如荼……

  心怀梦想的种子,终将成长为参天大树。一件件军品顺利下线、成功列装的时刻,时空中涌动的不仅有人们的赞许,还有军工人满满的幸福。


  这一年,这些“网红”重器

  一年来,我们的朋友圈频频被接踵而来的“网红”装备刷屏。

  今年国庆节前夕,习主席来到第79集团军,登上我国自主研制的直-10武装直升机,佩戴专用头盔,亲自操控机载武器及观瞄系统,了解有关装备情况。这款被军迷称作“霹雳火”的新型战机再度成为焦点。

  作为现代航空飞行器中的高精尖产品,直升机日益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防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抢险救援,它们是穿越高山深谷的“空中生命线”;万里海疆,它们架起守护舰艇的“空中警戒线”;茫茫原野上,它们是纵横驰骋的“空中轻骑兵”……

  直-10武装直升机是航空工业昌飞集团公司的得意之作。直-8创造了大型直升机9000米升限的世界纪录,填补了我国高原直升机的空白。直-20的成功首飞,预示着它将成为我国未来通用直升机装备的主力,为中国陆军“插上翅膀”。

  我们将目光投向海洋。4月12日,南海云飞浪卷,中央军委在南海海域隆重举行海上阅兵,48艘战舰铁流澎湃,76架战机振翅欲飞,1万余名官兵雄姿英发……郑和下西洋船队曾经踏浪前行的这片海域,见证了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征程上阔步挺进的雄姿。在这场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阅兵中,航母打击群横空出世,一大批新型潜艇、水面舰艇、作战飞机集中展示。科技伟力托举“国之重器”,为国防和军队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

  “下饺子”是我国海军舰艇列装的一个特有标签。这一年,国产航母进行多次海试、多艘导弹驱逐舰列装部队……国产新型战舰的快速列装,得益于我国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完备的造船体系,证明我国已具备建造一流战舰的实力。

  极目远眺,蓝天同样是军工人的舞台。在第十二届中国航展上,歼-10b完美飞出“眼镜蛇”“落叶飘”等超机动动作,现场观众激动地在一面五星红旗下歌唱祖国。他们有理由欢喜,一架单发战斗机能够在飞行公开表演中飞出这样高机动的动作,在世界范围内屈指可数。

  此次航展的参展装备,令观众目不暇接。航空工业集团“20系列”战机、加装了矢量喷口的歼-10b推力矢量验证机和“鲲龙”ag600等明星机型悉数亮相,航天科技集团展示的“天和”号空间站核心舱和科幻感十足的彩虹-7同样令人瞩目。一次轰动世界的航展,不仅是这一年装备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军工“井喷式”发展的一个缩影。

  探索“月背之谜”,是今年中国航天人的头等大事。一直以来,人类只能看到月球的“正脸”,却丝毫看不到月球背面。面对这个世界性难题,中国航天人给出了“中国方案”。

  12月8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嫦娥四号将最终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测及巡视探测,并通过已在使命轨道运行的“鹊桥”中继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按照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嫦娥家族的“前辈们”已经多次实现绕月,探寻“月之背”指日可待。

  我们将目光转向北国边疆。在海拔5000米的边防线上,一辆巡逻车陷进雪窝,受困官兵利用北斗手持机迅速给连队发送短信,短短几秒钟后便收到对方回复。时至今日,北斗导航系统已成为“中国智造”的闪亮名片。

  12月初,伴随着第十八、十九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我国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完成,将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导航服务,完成了中国北斗“三步走”战略中第三步服务全球的重要一环。

  短短1年时间,中国航天先后完成11次发射任务,将19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和1颗北斗二号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组网发射最短间隔17天,创造了北斗组网发射历史上高密度、高成功率的新纪录。北斗系统建设创造了新的“中国速度”。

  这一年,这组亮丽的数据

  曾几何时,“器不如人”深深刺痛着国人的心。当一些国家四代验证机首飞之时,中国甚至连三代机都没有列装。

  在一代代军工人的不懈努力下,运-20、歼-20等先进战机相继问世。从二代机到四代机,从中小型飞机到大型飞机,中国军工企业成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翻看历届中国航展的报道,有一句话耳熟能详,那就是“创历史新高”。回望首届航展,停机坪上的96架飞机,有相当一部分还是模型。再看今朝,第十二届中国航展上参展的各型飞机近150架,其中41架飞机进行了飞行表演。22年的高歌猛进,让中国航展“圈粉”无数。

  如今,中国航展已成为我国武器装备的重要展示平台,它见证着我国科技发展的腾飞崛起。从展会成交额到参展企业和装备数量,这些数据记录了航展从创办之初的“初学者”,到跻身世界五大航展之列,成为“国家名片”的过程。

  自主创新为军工制造注入澎湃动力。从首届中国航展歼-8ⅱm战斗机亮相,到第十二届中国航展歼-20三机编队掠过长空;从第八届中国航展兵器工业集团首次开设“中国兵器馆”,到如今vt-4 、vt-2b、vt-5坦克组团亮相……中国航展,见证了中国军工的华丽蜕变。以第十二届中国航展主办单位之一的航天科技集团为例,本次展出的182项产品,全是近两年来的新生科技成果。

  当然,航展不再是军工企业独领风骚的精彩。“瞭望者”号无人艇、“河豚”a2型无人直升机……这些民企“小兄弟”同样夺人眼球。民企沐浴在军民融合发展的春风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风景。

  如今,日益成熟的高科技、更多的军民融合成果,正在融入百姓生活。港珠澳大桥建造期间,中船重工集团某研究所为大桥研制了158个双曲面球型支座。他们将舰船制造技术成功转化到民用桥梁建造领域,为港珠澳大桥抵御16级台风、8级地震和30万吨级巨轮冲击提供更多的底气。

  类似“军转民”和“民参军”的产品比比皆是。此次航展上,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以“高德军工集团”的全新形象亮相,所带来的“陆战之王”武器系统、多型导弹武器系统及无人机、非致命缓弹药、综合光电、数字化单兵等最新成果一经展出,便吸睛无数。对与会的企业来说,中国航展意味着实力、机遇、高新科技、影响力,美好前景值得期待。

  融合才能相互促进,一体方可形成合力。今年的第四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展览上,军地176家单位集中签约154个项目、总金额超过20亿元,有效激发了各类创新主体投身军民融合发展的热情。

  复杂的战场环境,对军品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提出了巨大挑战,也为“民参军”带来了时代机遇。一大批具有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的民营企业,在此次展会中首次亮相,他们有效实现了民用技术的成果转化,打造出符合战场需求、管用好用的装备。

  在“民参军”的征途中,民营企业尚处在起步阶段,但不乏奋进步伐。综合近年来的3届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可以看出,从首届参赛选手以国有企业为主、民营企业为辅,到第二届民企选手占据半壁江山,再到今年第三届民企选手占据70%——民企所占比例的变化,折射出民营企业在军民融合发展的春风里茁壮成长。

  登上军民融合的大舞台,和诸多“国字号”企业并肩作战,是对未来发展的自信,也是民营企业拔节生长的活力体现。在民企发展的这片新蓝海,更多的浪花还将汇聚,纵有潮起潮落,也会澎湃向前。

  这一年,这些奋进的军工人

  智士者,国之器。当我们为这些国之重器纷纷点赞、振奋不已的时候,更应该问一句:“谁托起了大国重器?”

  今年初,电影《无问西东》的热映,引发了人们对青春奋斗的思考。影片中,一位年轻人扎根西北荒漠,多年来无怨无悔,为共和国核工业发展默默奉献的画面,唤起了一代军工人共同的记忆。

  告别故乡,远离都市,以孤岛为伴,与黄沙共舞,要做出这样的抉择谈何容易?回首峥嵘岁月,一大批军工人响应国家号召,义无反顾地奔赴大漠边疆。其中,既有历经千辛万苦归国的知名专家,也有刚刚走出校门的青年才俊,他们隐姓埋名,在戈壁荒漠、高山海岛书写了一段不平凡的岁月。

  在科技兴军的殿堂上,耸立着一座座高峰。其中,有我国核试验事业创始人之一,领导、设计和主持了我国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等试验的“核司令”程开甲;有扎根马兰数十年,一生为国铸“核盾”,去世前仍保持着战士冲锋姿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有奋战在国防装备建设第一线,以“铸大国巨舰,助圆梦蓝海”为目标,“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80后首艘国产航母总体副总设计师王硕威;有常年在“刀尖上舞蹈”,与危险时刻相伴,用生命铸就国之重器,试飞航迹遍布祖国蓝天的歼-20首飞试飞员李刚。

  劈波斩浪的航母编队、风驰电掣的装甲集群、惊艳世界的航展装备……这些都记录着中国军工成长的足迹,见证了我国国防工业的发展。这份亮丽的成绩单,是中国军工人奋勇拼搏、自主创新的真实写照。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载人深潜事业的代表人物,叶聪荣获“载人深潜英雄”荣誉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他长期从事载人潜水器的研究、设计和研发工作,通过不懈努力,终将“蛟龙”号从图纸变为现实。出于对载人深潜事业的热爱,他主动肩负起试航员的重担,作为主驾驶员参与“蛟龙”号深潜作业共计50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

  当台风“温比亚”袭来,巨浪拍打着大连某码头,中船重工集团760研究所某国家重点试验平台出现险情。危急时刻,副所长黄群带领12名同志冲了上去,设备保住了,副所长黄群、试验平台负责人宋月才、机电负责人姜开斌却再也没有回来……

  与共和国三代主战坦克并肩成长,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首席焊接技师卢仁峰,经历过8次手掌修正手术,用仅有的一只右手举起焊枪,在与病痛的抗争中掌握了十几种焊接方法,以最高标准焊接出最坚固的坦克和装甲车,赢得“独臂焊侠”的美誉。

  旌旗指引方向,使命催生力量。在广袤无垠的科研战线上,一大批军工人甘做科技强军路上的无名英雄。他们闯关夺隘,破解一大批制约战斗力生成的难题,打通科研成果走向战场的最后一公里,追随鲜艳的八一军旗,向着军事科技的高峰发起冲锋。(来源:中国军网)

网站地图